

許多錢幣的背后是歷史,是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的歷史。貴州省錢幣學會收藏的17張“抗幣”,就一定程度上見證了抗戰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建立了19個根據地,8年間共發行了各種“抗幣”鈔票約500種。這些貨幣為支持抗日戰爭,發展根據地工農業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穩定根據地經濟金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各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數十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了自己的貨幣。華北、西北地區各根據地銀行發行的貨幣稱“邊幣”;華中地區各銀行發行的貨幣稱為“抗幣”;華南地區根據地銀行等發行的貨幣也有稱為“代用券”、“地方流通券”的。這些貨幣可以統稱為“抗幣”。它們是抗戰歷史的重要見證。
陜甘寧邊區發行的“邊幣”,有延安光華商店代價券、陜甘寧邊區銀行邊幣和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商業流通券三種貨幣,幾十種版別。貴州省錢幣學會收藏了陜甘寧邊區發行的三種8張“邊幣”,其中延安光華商店代價券一張面額柒角五分,陜甘寧邊區銀行發行的5張,面額分別是100元、10元、5元、2角和1角,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商業流通券兩張,面額是500元和20元。
抗日戰爭初期,國共第二次合作,八路軍的軍餉由國民黨供給。當時邊區缺乏零鈔,陜甘寧邊區銀行于1938年3月以光華商店名義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為輔幣,與法幣同值流通。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加強進攻邊區,1941年1月6日又發生“皖南事變”,國共兩黨關系緊張,陜甘寧邊區和敵后各根據地在財政經濟上日益困難。陜甘寧邊區銀行于1941年1月28日通過了“發行邊幣,禁止法幣在邊區內流通”的決議,便有邊區銀行發行的多種貨幣。1943年國民黨政府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加緊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邊區物資缺乏,物價飛漲,為鞏固與穩定邊幣幣值,擴大貨幣流通范圍,1944年,陜甘寧邊區銀行以邊區貿易公司名義發行商業流通券,而且自1945年6月1日起,成為邊區的本位貨幣,原發行的邊幣陸續收回。
貴州省錢幣學會收藏的長興縣流通券(2角、1角各一張),則見證了蘇浙皖抗日根據地的歲月。浙江省長興縣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軍事地位重要。1944年12月,新四軍第一師由師長粟裕率領從蘇中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到達長興縣槐花坎與新四軍六師16旅會合。后根據中央軍委電令,成立新四軍蘇浙軍區,統一指揮蘇南和浙東部隊。5月,江南銀行和江南印鈔廠成立,發行1元、5元兩種“抗幣”。為解決找零需要,準許縣、區政府分散印刷發行地方性輔幣,統稱流通券,與江南銀行抗幣等值使用,長興縣也發行了流通券。
1942年6月,浙東抗日根據地建立,成立了浙東銀行和浙東印鈔廠。1943年,發行了一種獨特的抗幣——金庫兌換券,是一種有價證券,既作為軍政單位提取現金的憑證,又在一定范圍內流通,具有代用貨幣的職能。貴州省錢幣學會收藏了浙東行政公署金庫兌換券抗幣10元、5元各一張。當時,浙東抗日根據地各級政府也發行了貨幣,貴州省錢幣學會收藏了鎮海縣政府臨時流通兌換券抗幣5元、1元和5角各一張,還有慈谷縣丈亭區抗幣1元和5角各一張。
抗戰各根據地印制上述貨幣的材料、設備非常簡陋,印鈔紙、油墨、鈔版等大部分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制造。由于印刷技術水平不高,各種“抗幣”印制得不太精致,大多比較粗糙,品相好的不多見。貴州省錢幣學會收藏的慈谷縣丈亭區抗幣和長興縣流通券4張,紙張發白,票面大部分不清楚,慈谷縣丈亭區抗幣5角已模糊。
抗幣發行范圍不大,加上頻繁的戰事、動蕩、遷移等原因,存世數量越來越少,已是抗戰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