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已經過去了20年,人類經驗中固有的天經地義與理所應當遭遇到了各種形式的質疑和挑戰。在每個人都成為媒體終端后,真正的“我”何處安身?實力派女作家計文君小說《問津變》近期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或許能提供一種新的疏解路徑。
數字貨幣該如何定義?數字貨幣對貨幣理論、貨幣政策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又將如何監管?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數字貨幣新論》(以下簡稱“新論”)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11月28日晚,“探尋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邏輯”主題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辦,“本土人類學與民俗研究專題”系列的三部新著問世。
隨著全民風險管理意識不斷增強,保險服務有望成為社會公眾日常消費的必需品。目前,我國在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近年來,與保險行業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保險理論相對滯后,尤其是在基礎理論層面。保險業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需求也日趨旺盛,保險業人才的培養也成為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保險學是保險理論與教育的基礎,肩負著夯實基礎與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
8月11日下午,《強國長征路:百國調研歸來看中華復興與世界未來》新書發布暨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行。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中國銀行前副行長張燕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出版集團總經理崔憲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等20多位知名人士參與研討。
人口老齡化并非社會老化。在人類完成農業革命解決溫飽問題時,國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40-50歲;發展工業革命進入改善階段后的預期壽命達到了70-80歲;今天人類正在進入追求分配公平、保護環境的大健康經濟時代,我們的預期壽命可以超過100歲。
商業性金融服務“三農”是個世界性難題。由于涉農產業、涉農客戶本身特性,商業性金融服務“三農”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的特征明顯。尤其是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區域差異顯著,做好農村金融工作更具挑戰。
《破解之路——商業金融服務“三農”世界性難題的農行方案》詳盡介紹了農業銀行如何順勢而動、主動作為,緊緊抓住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將最新金融科技應用于服務“三農”這一金融服務領域,并以亮麗成績證明了這一探索的成功。
當下大量的學者都是研究美國的貿易政策走向,包括中美貿易戰、貿易摩擦的預期等等,大多是從現實中去分析政策,從而忽略了美國一以貫之的貿易政策,未曾從歷史的視角去透視當下的時局
《美國陷阱》是中信出版社翻譯出版的一本引起國內讀者廣泛關注的法國作品。作者皮耶魯齊是法國的明星企業阿爾斯通的一位高管,2013年被派往美國分公司工作期間,一次在紐約轉機時被捕。
2019金融時報年終專稿
銀行貸款支持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
聯合財政擔保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農商銀行精準扶貧創新特色產業信貸產品
金融機構積極優化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